受疫情影响,黄圃镇绿笙源农业公司养殖的罗非鱼销量大减,春节后销量不足平时的两成。记者 缪晓剑 摄
3月12日上午,黄圃镇兆丰村近300亩脆肉罗非鱼养殖基地上,保温棚依然遮得严严实实。养殖大户李广洪看着挤满成鱼的鱼塘发愁。原本每亩容纳2000公斤成鱼的鱼塘里,如今已经达到了2500公斤的极限。不久,这些鱼就会因为拥挤而受伤甚至死亡。
历时4年才于去年游上餐桌的脆肉罗非,原本在春节期间能日销1万公斤,如今每天才卖出500公斤,整个基地共约100万公斤成鱼滞销。除了李广洪的绿笙源公司600亩成鱼卖不出外,中山约还有1400亩的脆肉罗非鱼的养殖户同样面临滞销困境。鱼塘里的成鱼上不了岸,养殖户无法投放新的鱼苗,“春播”也就无从谈起,养殖户们亟待打通塘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成鱼遭遇“上岸难”养殖户“春播”遇困境
李广洪早年从事水产流通多年,后回到中山从事水产养殖,2015年开始摸索脆肉罗非鱼养殖。和一般的罗非鱼不同的是,脆肉罗非鱼肉质弹牙,味道鲜美,久煮不碎。2019年,李广洪经营的中山市绿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饲料配方,实现了从饲料生产、养殖、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养殖,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规模化养殖脆肉罗非鱼的企业,也是最大的脆肉罗非鱼养殖基地。
月产量15万公斤的脆肉罗非鱼,其中60%销往珠三角地区的吊水场,40%则卖往珠三角大型水产批发市场,主要的终端客户是餐饮行业。然而,不断攀升的销量数字都在这个春节戛然而止。绿笙源公司原本密密麻麻的出货单如今只有寥寥几页。3月12日上午只有3家批发商来提货,共销售了750公斤。李广洪说,一条出塘的脆肉罗非鱼约2公斤重,去年的批发价是每公斤22.4元。今年,每公斤20元的批发价,依然卖不出去。
从茂名开车过来的批发商陈福,和李广洪有着相似的顾虑。2019年,陈福从绿笙源公司约批发了1万公斤脆肉罗非鱼,隔三差五,他就从茂名来到绿笙源公司的养殖基地,每次批发500公斤。3月12日是陈福今年首次过来批发,他只拿了300公斤。“我们的销售对象是饭堂和餐厅,今年的批发价格虽然比去年低些,但在堂食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好卖。”
李广洪说,脆化一条罗非鱼的养殖成本每公斤约20元,饲料成本占了其中的14元。如今1个月就得亏损200万元。“以前专心搞生产,销售环节从来没有担心过。如今批发商一卡,我们就跟着卡住了,但消费者还是有需求的,希望能通过你们找到销售渠道。”李广洪说。
绿笙源公司还开展“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将饲料和技术提供给当地其他养殖户,脆化成功后再回收。春节过后,除了绿笙源公司600亩成鱼卖不出外,中山约还有1400亩的脆肉罗非鱼的养殖户同样面临滞销困境。鱼塘里共有200万公斤鱼,其中一半是成鱼。受制于鱼塘里的成鱼上不了岸,就无法投放新的鱼苗,养殖户的“春播”也就无从谈起。
●养殖户谋划自救
电商平台出手相助
和东升镇的脆肉鲩滞销困境相同,即使普通消费者有意向,要养殖户到2000公斤的鱼塘里捞10公斤出来,显然是杯水车薪,难以根除滞销问题。为了解决滞销问题,李广洪想了不少自救的办法。
2019年,绿笙源公司和中山市大成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脆肉罗非鱼切片后冷藏销售。李广洪说,绿笙源的脆桂妃鱼片的保质期为一年,如果打通了生鱼片的销售环节,眼前的成鱼就能接着加工成脆桂妃鱼片后销售,以此缓解脆肉罗非鱼因滞销而在鱼塘里拥挤死亡的困境。
然而,受到疫情影响,这些原本为春节销售旺季备货的10万公斤生鱼片也同样滞销。为解决养殖户的难题,黄圃镇农业部门也在积极联系销售渠道。3月12日,经本报联系,中国移动中山分公司和中山市威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一起来到兆丰村,探讨通过电商零售脆桂妃鱼片的途径。
中国移动中山分公司“和WeGo”产品经理王昊介绍,“和WeGo”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有30万粉丝,还有100万的移动终端用户。中山市威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卢桂朝也表示,该公司的“FB优选”微信平台也有47万粉丝。接下来,他们将和绿笙源公司就脆桂妃鱼片的销售进行进一步探讨。打通物流环节后,消费者们就可以在上述微信小程序上购买到肉质鲜嫩的脆肉罗非鱼片了。
●“中山鱼”亟待打通
塘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东升脆肉鲩和黄圃的脆肉罗非鱼面临的困境,是中山水产养殖目前遇到的困难的缩影。目前,中山市最大的新光明市场(中山农产品交易中心)还只是一个二级批发市场,水产品主要货源来自周边城市几个一级批发市场,如佛山市南海盐步环球水产交易市场、东莞市虎门富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州黄沙水产交易市场,这三个市场被称为广东淡水鱼批发的三套马车。
中山市民众镇渔业协会会长刘颖说,“中山鱼”占据香港市场4成、澳门市场8成份额,是中国水产养殖业重地,但长期无法打通水产品“最后一公里”,“中山鱼”多要通过两三百个鱼中(备注:批发商),借道市外一级批发市场,转到本地二级批发市场,经由商超和集贸市场等渠道走上市民餐桌。也就是说,中山人要就近吃一口“中山鱼”并不容易。
刘颖说:“中山水产业缺乏中批以上环节,特别尴尬的是,中山作为鱼米之乡,是拥有3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的大产区,家门口却没有本地水产品长期固定的中转和批发门户。”刘颖希望,以民众镇渔业协会打造的民众镇渔业水产品中转批发中心能弥补这个历史遗留的水产业短板。
而今,养殖业希望流通界出手,整合产业链条,减少中间环节,将“中山鱼”直接送上中山餐桌,实现养殖户与消费端直接对接,打通从塘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让“中山鱼”成为中山餐桌上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