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中心用近7年时间提纯复壮中山麻鸭到第六世代,并联合企业推广
市农科推广中心用近7年时间,提纯复壮中山麻鸭到第六世代。
种质资源面临危机的中山麻鸭经过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7年的努力,终于提纯复壮(即恢复品种的原有优良特性并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到第六世代(即F6世代)。前不久,市农科中心与广东华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双方合力为中山麻鸭找市场“出路”。
近日,记者从市农科中心了解到,中山麻鸭原产于广东中山县,公鸭全身羽毛以褐麻色为主,头部羽毛为明显的花绿色,主、副黑褐麻色带白边,翼羽尾巴羽毛呈褐麻或翠绿色,母鸭羽毛也以褐麻色为主,两者颈下端均有白色羽环,黄色的喙上也有明显黑色标识。后受到外来鸭种冲击,中山麻鸭种质资源面临危机,于是从2014年开始,市农科中心工作人员就开启了漫长的“寻种”“保种”之路。
用近2年时间寻找中山麻鸭基础种源
在五桂山现代农业种养示范基地内,竹林掩映,一池碧绿的湖水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一群麻鸭在水中潜下去又钻出来,水面一圈儿一圈儿的涟漪荡漾开来。据《广东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记载,中山麻鸭原产于广东中山县,珠三角和省内各地均有饲养。过去田间收割之后掉落许多谷物,于是中山人便利用农牧结合的方式,在谷物收割后放养家禽,中山麻鸭就这样逐渐育成。
市农科中心主任叶树才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山麻鸭养殖规模达到顶峰,随着外来鸭种进入中山,使只能长到1.5到2公斤的中山麻鸭,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中山麻鸭品种面临危机。为保护中山麻鸭这一本土资源,2013年,市农科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合作,承担了《中山麻鸭提纯复壮及选育项目》,2014年他们正式开启了中山麻鸭“寻种”之路。
“那时根本不知道中山哪里有纯种中山麻鸭,只能凭着两页资料和两张照片寻找基础种源。”叶树才说,当时接手项目的负责人还是畜牧兽医站主任吴咏梅,以吴咏梅为主的项目小组,走遍了三角、民众、南朗等村庄,也去到了广州、珠海、江门、台州等地,寻找中山麻鸭基础种源。最终项目小组在中山南朗一农户家中,找到了相对正宗的中山麻鸭种源,并引入这批中山麻鸭作为F0世代。借助该批麻鸭,项目小组经过反复培育,最终根据外貌特征、生产性能、产蛋性能和繁殖性能等参数比对,2016年初步选定中山麻鸭基础种源群276只,成为中山麻鸭第一世代。
“一夫多妻”小家系选育提纯
穿上水鞋,沿着林荫小道来到麻鸭饲养棚,拿上驱赶麻鸭的工具,一脚跨进棚中,引得麻鸭嘎嘎直叫,基地饲养员眼疾手快提起一只麻鸭。“这只麻鸭外貌、体型几乎与资料记载一致,脖颈儿下还有一个白色银圈,像戴着一条项链。”市农科中心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殷颖珊说,这只中山麻鸭是第五世代,它的体重、毛色等性能都基本稳定,与资料记载的特征几乎完全接近。
眼前青山苍翠、绿水幽幽,一个由木棒、铁皮棚搭建而成的饲养棚依河而建,整个棚又分为24个小格。殷颖珊介绍,待鸭苗长到150天,性成熟能产蛋时,工作人员就挑选毛色、体型相对正宗的种鸭,按照公鸭母鸭1:8左右的比例,放入封闭的格栏中,让他们成为一个家系,也即组建成一个家庭,实行“一夫多妻”制交配、繁殖。“每个家庭产下的鸭蛋,我们也都会进行特别标识,以判断其孵化率和麻鸭品质,使中山麻鸭血统不断纯化,鸭苗长大,再次挑选血统更纯正的作为种鸭,依次循环提纯。”殷颖珊说,目前基地已培育出了第六世代,为了扩大优质种鸭挑选,他们还将第六世代麻鸭分发给火炬区、民众、南区等周边的农户进行生态放养试验。
双方合力为中山麻鸭找市场“出路”
前不久,广东华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市农科中心达成合作,农科中心负责提纯复壮,该公司负责养殖销售。华农公司总经理卢锐洪已拟定中山麻鸭发展计划,针对中山麻鸭进行市场推广和深加工。“保护中山本土物种是一方面,如何让本土物种被市场认可,发挥其市场价值更为重要。”市农科中心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李震源介绍,中山麻鸭皮下脂肪少,肉质鲜美,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本低,非常适合现代“稻鸭共作”等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有其本身的自然价值和市场价值。
“按照自然进化规律,一万年才能产生一个物种,中山麻鸭是真正用中山命名的本地物种,作为中山人应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它。”南朗华农种植基地内,卢锐洪指着几十只中山麻鸭表示,作为一名农业企业家,有保护中山本土物种的责任。前段时间,卢锐洪还从汕头邀请厨师烹饪中山麻鸭,他发现同样做法中山麻鸭口感比其他品种的鸭子口感要好,对此他对中山麻鸭市场推广充满了信心。除了烹饪中山麻鸭之外,卢锐洪还计划后续与其他企业联合制作一些有关中山麻鸭的手信。
记者 陈雪琴 余兆宇
责任编辑:王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