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山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动工仪式在黄圃镇广东今荣食品有限公司举行。现场,挖掘机正在清拆老旧的厂区。 |
文/本报记者 陈雪琴 付陈陈 通讯员 叶健健 何思雨 图/本报记者 文波 ■力争将黄圃腊味打造成百亿产业 伴随着挖掘机轰隆隆的声音,老旧的厂区不断被清拆。对于广东今荣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秋扬而言,这是企业的希望与未来。一年多后,这里将耸立起一栋现代化厂房,里面将配备最先进的智能化设备。王秋扬说,工厂原本的老旧设备彻底“下岗”后,公司将迎来新一轮的提质升级。 作为广式腊味发源地和中国腊味食品名镇,黄圃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加工专业基地。黄圃镇副镇长慎少辉介绍,辖区现有腊味加工及配套产品企业200余家,年产量20多万吨、腊味产业一二产产值约36亿元,围绕着腊味产业原料需要,全镇畜禽水产养殖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已形成紧密的联农带农纽带。 “我们将加大力度推进作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黄圃腊味产业园建设,推动腊味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打通全产业链,争取将黄圃腊味打造成中山市的百亿产业。”慎少辉介绍,按照相关规划,腊味产业园建设期为3年,核心区规划面积10000亩,园区将围绕“包括5G养殖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项目、腊味行业规模化自动化装备升级项目”等7大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腊味产业园核心区、原料基地建设区、一二三产融合区、人文旅游产业区、物流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全镇腊味产业提质增效。 据悉,经项目前期遴选,黄圃镇目前已确定了5家企业为产业园项目实施主体,广东今荣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王秋扬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已经销往成都、重庆、南京等多个城市,产业园建成之后,公司产能将进一步扩大提升,产品种类也将更加丰富,除常规的腊肠之外,腊鱼、腊鸡、腊鸭腿等种类也会涉及。慎少辉表示,通过黄圃腊味产业园建设,将推动黄圃腊味全产业链发展,推动黄圃腊味主导产业由传统加工向先进制造转变,届时将打造成富有“文化腊味”气息的黄圃腊味小镇和富有“数字腊味”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预计3至5年内生鱼年产值超30亿元 沙田水乡,河网密布,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孕育了三角镇优质的生鱼产业,而四通八达的优越地理位置又让“这条鱼”得以“游”向四方。 “目前,我镇的生鱼产业链年产值已超过17亿元,并已逐渐形成地方品牌。”三角镇副镇长梁少聪介绍,生鱼是三角镇传统的养殖品种,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集苗种生产、成鱼养殖、流通和加工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并出台了生鱼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目前,生鱼养殖面积11000多亩,生产商品生鱼8万吨左右。全镇生鱼养殖户超230户,行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商品生鱼远销北京、上海、浙江等1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生鱼苗种每年生产且销往全国超35亿尾,占全国杂交生鱼苗市场60%份额,是全国重要的生鱼苗种集散地。 作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角镇生鱼产业园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核心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园区”模式,打造成为“全国生鱼产业核心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生鱼加工流通集散地”“华南地区生鱼绿色养殖新标杆”。 梁少聪介绍,该产业园计划总投资超3亿元,实施项目共15项,预计年内开工12项,开工率超80%。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同时,补齐第二、第三产业短板。例如,建设现代化生鱼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生鱼产品加工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企业发展规模化基地、基地带场、场带养殖户的联动局面;建立生鱼产业园冷链等流通运输队伍,创新生鱼流通途径,形成具有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全程化物流交易体系;推动美丽鱼塘建设,通过高标准鱼塘和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发挥休闲渔业融合三产互联作用,发展观光旅游、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民宿美食等休闲业态,完善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预计3至5年后,我镇的生鱼养殖面积将从1.1万亩扩大至2.5万亩,生产商品生鱼20万吨,年产值超过30亿元。”谈起未来的发展目标,梁少聪信心十足。他相信,通过15个项目的实施,生鱼产业将被打造成三角镇乃至全市农业支柱产业,“三角生鱼”品牌也将成为中山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又一张亮点名片。 ■全市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才能从量变产生质变。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不仅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让资源要素集群成链,更为农业农村发展培育了更多新动能。 “产业园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更不是几个实施主体企业的事,而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抓手。”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金敏表示,自2018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成了以花木、水产等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横栏花木、东升脆肉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18年起开始建设,黄圃腊味、三角生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已正式动工,各产业园内农业产业项目正全面提质升级。 例如,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小榄镇东升脆肉鲩产业园重点围绕脆肉鲩宣传推广、主题餐厅升级改造、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养殖流通物流体系建设、饲料生产及科研支撑等项目建设。横栏镇则从品牌推广、建设种植示范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制定产业园发展项目库,目前六沙村西宁“产业+旅游”花卉种植示范园项目、三沙花木产业园区提升改造工程、中心农路工程、花木产业创新平台、花木线上交易平台等多个项目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邓金敏介绍,去年我市印发《2021-2023年中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我市接下来将以一个核心园、多个优势区、多个精品区的模式开展产业园建设,以在建的省级产业园为核心,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建市级的优势园与精品园,目前三乡石岐鸽、神湾菠萝和坦洲水产3个市级产业园也正在筹建中。 【业内声音】 中山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相云: 建设产业园提升硬实力是基础 打造品牌软实力是关键 中山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三角镇生鱼产业园项目实施主体之一,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养殖规模达1256亩,2021年优质杂交鳢年产量超2200万斤。 公司负责人吴相云介绍,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保问题,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改进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成为企业站稳市场脚跟的重要手段。 与个体户养殖相比,公司化经营存在较大的复杂性,例如个体户能够凭借经验对各种突发状况作出判断和处理,但公司化经营只能依赖高层次人才来进行识别和提炼。而现实情况却是,目前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人员部分年龄偏大且文化水平偏低,难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动力。 以建设生鱼产业园的方式,将公司化养殖的多个主体聚集到一起,提供交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平台,让更多突出的矛盾点有了集中反映的渠道和获得政府、高校研究院关注的落脚点,正是解决产业痛点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前,我们总是习惯从竞争者的视角来看待‘这条鱼’,只关注是不是比别人卖得好。但从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让‘这条鱼’卖得更有价值,才是未来应该走的路。”吴相云认为,当年销量超过100亿斤时,将三角生鱼打造成阳澄湖大闸蟹一样的水产品牌,将不再是空想。但品牌的背后,还需要集中政府、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等多方的力量,劲往一处使。人才的引进、管理手段的提升以及关键技术点的研发和突破等软实力的打造,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塘头建立了实验室,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些沉淀下来的经验和资源,依托产业园这一平台分享给整个园区,然后在政府主导下,让产业向更规范、更符合国家要求、让更多从业者得到实惠的方向发展。”吴相云十分看好中山生鱼产业的发展前景,他坦言,虽然总公司在江门、珠海等地都建有养殖基地,但从产业配套、技术工人、种苗供应、地理位置等方面来看,中山还是出色许多。 他表示,虽然产业园定位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但将一产做稳,才是产业链做大做强的基础和核心,他期待建设前期,在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导向方面都能够更多地聚焦一产,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壮大一产的规模和实力,为今后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