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山虽以工业立市,但农业产业发展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城市发展。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农业生产种植、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是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全链条管理,都离不开科技与数字化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中山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镇兴村“13388”行动目标任务为抓手,全力以赴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推动全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91%
今年8月初,一片片金黄色的水稻迎风摇曳,颗粒饱满的稻穗将稻秆压弯了腰,丰收的喜悦传遍了田间地头。据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今年夏收粮食面积达3.36万亩,同比增长39.9%;产量1.3万吨,同比增长45.5%;亩产387公斤,同比增长4%。
夏收粮食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离不开农业生产机械化、数字化的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91%。3月15日,中山市2024年春耕生产暨红火蚁春季联防联控现场会在南朗街道崖口村举行。现场除了展示水稻育秧播种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巡田机等先进农业装备设施之外,还示范推广了南晶香占、19香等高产水稻品种。
“早在十几年前,我们村就实现了从种植到收割的全流程机械化。”崖口村花名为“帮计”的阿叔,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受益者,也是中山水稻种植从人工种植、收割到机械化种植的见证者。他回忆,20多年前,村里犁田全靠耕牛,到了插秧的时候,整日佝偻着腰,更是腰酸背痛。他笑着说:“现在就没那么辛苦了,从种植、打药、收割全流程都实现了机械化。”
播种机、拖拉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不仅大大减少了农民的体力劳动,还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自动化育秧生产线,实现了压穴、播种、浇水、盖土全链条育种。集中化育秧,种子出苗率好,存活率高,需要人工少,大棚也便于农户管理,成为今年全市主推的农业技术。农户左立军曾算过一笔账,人工稻田育秧,一个人每天顶多能育秧3亩。而自动化育秧生产线,几个人一个小时的产量,就可满足50多亩稻田的种植需求。
育秧效率提高的同时,人工成本也同步降低。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数据显示,水稻育秧流水线和人工育秧相比,每亩增效节本70元以上,秧苗出芽率达90%以上,比传统育秧高20%。
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完成率超80%
以工业化的思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平台建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让资源要素集群成链,进一步实现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带动富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中山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建设100个项目,完成84个,完成率超80%,已累计投入资金超7.1亿元。其中>>
◊ 小榄脆肉鲩、横栏花木、神湾菠萝、三乡石岐鸽等4个省市级产业园已完成建设;
◊ 三角生鱼、黄圃腊味、坦洲水产、中山美食预制菜、古镇盆景苗木等产业园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
连片的生鱼养殖示范基地、整齐的办公区、独立的智检塘头小站、规范的细菌病毒分析室、自动化的投喂设备……位于三角镇光明村的中山市容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省、市两级的农业龙头企业。有着“中国生鱼之乡”的三角镇,通过现代化养殖模式,带动了三角生鱼养殖产业往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
2021年12月,三角镇生鱼产业园成功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项目规划总面积2.1万亩,是目前广东省第一家集苗种生产、商品生鱼养殖、物流配送、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多功能生鱼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三角生鱼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力争2025年产值突破25亿元,2030年突破30亿元。此外,小榄镇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黄铨添也曾在采访中介绍,在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带动下,小榄镇脆肉鲩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脆肉鲩塘头价格增幅达20.83%,带动了产业园内农户增收致富。
同样,横栏花木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圃镇腊味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也都按照按各自发展目标,为中山农业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新蓝图。其中>>
横栏镇依托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动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并在科技支撑、数字拓展、一三产融合上发力,走出一条花木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黄圃镇则通过5G智慧养殖技术、数字渔业、生产线数字化改造、预制菜研发等方式,借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火热建设的春风,带动腊味产业链延伸升级。
农村集体三资实现闭环管理
年初,来自湖南、扎根中山的创业者张武科,为新投资公司寻找落脚地。综合评估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港口镇中南村。在中山市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监管一体化平台(以下简称“三资一体化平台”)进行物业筛选和竞拍竞价后,张武科很快租下了村里的一处厂房,并紧锣密鼓开始装修,并在5月迅速投入生产。
短短几个月租到合适的场地并投入生产,三资一体化平台帮助不少。这个由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共同打造的平台,构建覆盖了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的监管体系,向上对接省级系统,对外对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银行等金融机构,具备“分级管理、实时监控、预警纠错、数据共享、信息服务”等多项功能,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一张图绘就、系统化交易、全流程监管等功能,成为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的新模式。
三资一体化平台使用一年多以来,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金额达3460万元,其中网上交易占比较大,全村平均溢价率达到7%。这些变化出自港口镇中南村,原来的村级老厂房蝶变为“工改”产业园区,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不少收益。中南村的蝶变不是个例。古镇镇古二村通过平台交易,半个小时内成交资产14宗,总面积超1万平方米,金额近1000万元;三乡镇平岚东村依托平台交易,资产租金增长30%。
三资一体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串联起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等环节,促进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数据关联化,形成“动态监管、全程可溯、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的闭环监管模式,实现集体“三资”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监管,产权交易全流程在“阳光”下进行,既实现了价值发现功能,又提升了监督效率。
古镇镇海洲村党委副书记袁锦明曾在采访中表示,以往农村集体三资交易模式停留在“线上发布信息,线下举牌竞拍”阶段,无可避免出现人情交易串标的情况,增加了许多竞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市农业农村局农村改革与合作经济指导科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三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资产流转、交易、处置都在平台线上公开进行,做到“应进必进”,杜绝了串标、场外交易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市经一体化平台完成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5566宗,成交金额64.58亿元,网上竞投交易平均溢价率16.8%。同时,通过挂牌方式成功交易206宗,交易金额超9300万元。